五台山远还是普陀山远一点(五台山好还是普陀山)
分选网79人阅读
五台山为太行山系的北端,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合璧的名山胜地。该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气候凉爽,盛夏时节,绿草红花伴随着台顶千年不化的坚冰,又名“清凉山”。最高北台顶叫云雾山,西台叫明月山,中台顶叫平顶山,东台也称望海峰,叫青蓝山,南台也称锦绣峰,叫仙花山。
众所周知,五台山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活动场所,是四大菩萨之首的文殊菩萨道场。自公元68年开始建庙,至今历时近2000年,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一处由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并居一山共同讲经说法的道场。
五台山文物古迹灿烂辉煌,迄今仍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个朝代的寺庙建筑47处,荟萃了7个朝代的彩塑、5个朝代的壁画,以及堪称典范的古建艺术。
一 显通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该寺始建于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 “大显通寺”。
该寺坐北朝南,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铜殿铸于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二 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作为五台山的标志。
寺内主要建筑以舍利塔为中心,排列着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共33层,各层放满经书,现存经书两万多册,是名副其实的藏经殿。
三 五爷庙
五台山哪里香火最旺?无疑就是五爷庙了!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一年365天每天不断戏。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五爷庙的山门不大,看着很不显眼,但是进出的人络绎不绝,过年过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抢着来五爷庙上头香。很多人来五爷庙都要拜拜、许愿,许愿后朋友们一定不要忘了来还愿。
四 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为黄庙寺院之首。据传为文殊菩萨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年间,公元471~499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寺庙整体建筑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上到菩萨顶,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青庙内的不同,它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五 罗睺寺
罗睺寺位于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据传,罗睺寺过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经年络络不绝,渐渐就由青庙变成了黄庙,成为五台山黄庙中很有影响的一座寺院。
罗睺寺既然已经从青庙变成黄庙,文殊大殿内的骑狮文殊菩萨像面部并非金色而呈乳白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卧在莲台上而不是站着或卧在砖台上;肩膀两边伸出肩花,花在分别放着经书和智慧剑。这些都体现了黄庙中文殊像的特点。
罗睺寺的后殿有一个著名的“开花见佛”活动机关装置,那是用寺院内的一棵“圣树”做成的,成为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点。殿中置有1座莲花台,是一个转盘,有水波形状的雕刻。
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之子名“罗睺罗”。他十五岁随佛出家当沙弥,证了阿罗汉果,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曾在罗睺寺所在地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睺寺即是祀奉罗睺罗的寺庙。因此,罗睺寺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参诣的地方。
六 殊像寺
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载。是五大禅处之一也是青庙十大寺之一。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七 黛螺顶
黛螺顶始建寺,是在唐朝,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黛螺顶,是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登顶有三条途径: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上有缆车。
新路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人们常说: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
黛螺顶布局严谨规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陀菩萨,后面是韦驮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
八 善财洞
善财洞寺,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黄庙,建于清朝。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景色非常优美。寺分上下两院,相距约百米,下院是主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向西,有三进殿宇,两侧则是禅堂僧舍,布局颇为庄严。上院处在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别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悬崖上有石洞称“善财洞”,当地僧众认为这是善财童子修炼养性之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
善财童子系佛教谱系中的菩萨之一。善财童子本来很凶残,后受文殊菩萨教化而成佛,是佛教用来宣扬”即身成佛”的例证。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教化後,曾历访观音菩萨,善财童子像,就是取材於善财历访名师时拜谒观音菩萨的故事。
九 南山寺
南山寺,依山势而建,规模很大,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是五台山最大的庙宇。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清末,寺院住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虽连续施工23年,但因为七七事变,没有真正的把三寺合一,所以还是有很多人会各叫各的。
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白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
十 龙泉寺
龙泉寺是一座由杨家将家庙改成的佛教寺庙,龙泉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伫立于一百零八级台阶之上山门外的汉白玉石牌楼。龙泉寺由横向的三组院落组成。东院是龙泉寺的主院,院中纵向布列三座大殿,前为天王殿,内供弥勒佛,两旁为四大天王像,以及哼、哈二将和降龙、伏虎罗汉塑像。中为观音殿,内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后为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
中院也可分为三层:门殿、宗堂殿、祖师堂。最后一座小院中间,屹立着藏式汉白玉石塔一座,这是普济和尚的墓塔。在龙泉寺北约五百米处,有一座令公塔,墓葬的是杨家将中的杨业。
十一 金阁寺
相传,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年),有一位法号叫道义的高僧来到五台山礼佛,当走到南台与中台交接处时,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道义和尚便就地而跪、叩头诵经、求佛保佑。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沙弥来到道义和尚面前,说师父有请。于是道义和尚随沙弥一道去拜见长老。当跨入长老所在的寺院时,眼前一片辉煌,殿堂、墙壁全为金色。长老所赐茶水异香扑鼻。喝完茶,沙弥领着道义和尚参观寺庙,道义和尚被寺内的各种景色迷住了、陶醉了;待他定神再寻时,沙弥、长老、寺院及刚才眼前的一切美丽景象都没有了。他这才悟到,刚刚是文殊菩萨显圣,随后,道义和尚将脑海中寺庙的形象描绘下来,献给唐玄宗。后来,从斯里兰卡来的三藏法师不空,按照道义和尚所留下的“金阁浮空”在五台山修建了一座寺庙。这就是金阁寺的由来。
现在,在庙宇浩瀚的五台山上,金阁寺更多的是因寺中全五台山最高大的观音像和各殿中1000多尊塑像而闻名。走进山门,便是前院的主体建筑:大悲殿,千手观音像就供奉在大悲殿里。
后院立有大雄宝殿,共三层。内供三世佛,中间是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迦叶、阿难,两侧分别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十二 碧山寺
碧山寺又名普济寺,俗称广济茅蓬。位于五台山北台,始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重建,清代又重修。碧山寺规模宏敞,殿宇壮丽,分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毗卢殿(又称雷音殿)、戒坛殿及东西配殿和厢房,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全为重檐楼阁,雕刻精细,别具一格。
五台山上庙宇实在是太多了,每一座庙宇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我主要介绍了部分耳熟能详的,仅仅一篇文章并不足以把五台山的文化、美景介绍全面。只是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五台山,进而了解五台县、繁峙县。带动周边的旅游业更上一层楼。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